互联网时代:把军事媒体当作新型作战力量打造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2周年特别策划】
编者按: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 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正式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22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大国,正朝着网络强国的方向迈进。当下,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打造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如何获得更多的互联网治理主导权和话语权?需要补足哪些技术、产业和思维短板?且听一位长期专注新媒体研究的军报人纵论互联网之于军事媒体转型发展。
互联网时代:把军事媒体当作新型作战力量打造
姜兴华 中国军网
互联网大潮汹涌袭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把媒体当作新型作战力量打造。留给中国军队媒体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军队媒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媒体,而是一种新型作战力量,其融合发展是建设与我军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推进传播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打赢“第二战场”,你做好准备了吗?
互联网使军事媒体变成特殊的作战武器
22年前突然“冒”出的互联网,几乎与世界新军事革命同步。
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互联网作用下的信息主导成为制胜关键,体系对抗成为基本形态,网络空间成为崭新战场,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等成为新质战斗力的重要体现。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推进军事转型。
在这场革命中,美国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军事专家将其比喻为世界军事发展态势上的“美军‘袋鼠效应’”——美国始终跳跃在世界前头,在发动战争的同时也引发了世界新军事革命,同时还借助互联网,引发了世界舆论传播的全方位革命。军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对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舆论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舆论专家认为,美军引领的舆论战,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使人们的舆论战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认识了舆论战的巨大威力;看到了舆论传播的发展方向。
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是“有形”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军事战场一样,美军的舆论战一场打得比一场新颖,甚至让人眼花缭乱。“互联网给媒体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舆论战专家惊奇地发现,由于报道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体对战争的“轰炸”,如同美军对伊拉克的地毯式轰炸,其穿透之快、覆盖之广、渗透之强,史无前例。
阿富战争中,美军利用通信卫星加强“美国之音”“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等广播宣传能力,增加对中东地区电台、电视台的频率,延长普什图语和波斯语节目的播出时间,扩大了宣传效果,美军也由此控制了舆论传播权。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大量高科技新闻手段,通过近乎现场直播的方式,对“斩首行动”“震慑行动”等进行了电视报道,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最终导致几十万伊军“集体蒸发”,伊拉克政权迅速瓦解。战区一度只有美军“一家之言”。
现代战争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特殊舞台。近20余年来以美军为“主角”的每一场战争,已经使媒体成为一种由特殊走向普遍应用的作战武器,以全新作战样式向对方实施攻心夺气乱谋的作战;把公众的情绪引向战争;麻痹对方,营造战争迷雾,增加战争进程中的不确定性,等等。传媒在加大自己影响力的同时,也在更广阔的领域、范围,更高的层次影响战争。甚至可以说,没有传媒就没有战争。战争与传媒几乎成了“孪生兄弟”。
责任编辑: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