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再增40元,我国织就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
建立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有助于从制度上推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顾雪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保管理部门通过改革支付方式,实施按床日、按病种、总额预付等多种综合付费方式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原则是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目的是为了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情况下主动控费,这样才可能实现医保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随着全国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贯通,老百姓看病将更加便捷。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显示,我国全面建成联通部、省、市、县四级的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重点解决异地安置退休人员、长期异地居住人员、长期异地工作人员以及符合异地就医转诊条件的人员等四类群体的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问题,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主要医疗机构全覆盖,主要信息秒级传输,社会保障卡作为唯一结算载体和凭证实现跨省通用,联网结算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现全国统一。截至今年1月,累计结算超过18万人次,基金支付28.54亿元。
随着异地就医系统的逐步顺畅,异地就医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异地就医费用结算问题,而是需要考虑顺畅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和有序的就医秩序之间的结合,同时需要强调对异地就医诊疗行为和就医行为的协调监管。 顾雪非表示。
异地就医的具体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异地参保,另一类是异地医疗。
其实无论哪类异地就医,共同面临的挑战都是如何确保筹资和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以及公平性问题。因为异地就医的流向,通常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医保缴费低的地区向高的地区流动。一方面要方便患者,尽可能提高保障待遇,另一方面要考虑基金收支,以及就医地医疗机构的压力,防止因此导致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顾雪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