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视点

文化视点:最后的唐宋宫廷戏班面临市场危机


文化视点:最后的唐宋宫廷戏班面临市场危机
 
2006年05月1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5月15日电(李钧德张永生)在河南省濮阳县清河头乡的农村,五六百位头戴蓝帽子的老年人坐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的大弦戏《杨府选将》。

  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是中国仅有的、至今还演唱着千年前的唐宋宫廷曲牌的两家剧团之一。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和财力支持的缺乏,戏团正濒临灭绝的边缘。

  “大弦戏比大熊猫还珍贵!”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团长姚继春郑重地告诉记者。

  大弦戏源于唐朝宫廷梨园音乐,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创,流传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早已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北宋末年,当时最大的大弦戏戏班——“公兴班”从宫廷走向民间,先后在濮阳、开封、漯河、菏泽地区游艺,后滞留在濮阳县,演化为如今的濮阳大弦戏。

  濮阳大弦戏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年近六旬的大弦戏古曲牌第七代传人戴建平,是目前中国唯一能掌握唐宋大曲、元明诸声腔的人,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原团长。

  “原来大弦戏在城市很有市场。1973年在郑州与河南歌舞团的《红灯照》对戏时,他们那里门可罗雀,而我们这里却门庭若市。”提起大弦戏过去的好时光,戴建平仍有深深的怀念,而对于现在的状况,却有一种遗憾。

  “现在,城市里一点市场都没有了,只剩下农村这一块了,主要是给农村过古会、搞庆典、祝寿、续家谱还有给过世的人过阴寿唱。”姚继春说。

  剧团所有的开支都要靠演出挣来的钱。现在,演一场戏才500元人民币,而一年里的演出时间只有正月到麦收前和秋罢一个多月,农忙或天太冷太热了都没人看,加起来不超过5个月,一年演300多场,也就15万元左右。

  “再不拿出得力的措施进行抢救,要不了多少年,那些汉、唐古《乐府》曲和宋词元曲的原创唱腔将会失传!”戴建平急切地对记者说。(完)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