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十届美展金奖油画有硬伤(组图)
文化·视点——十届美展金奖油画有硬伤(组图)
2004年12月19日01:46 北京娱乐信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十届全国美展金奖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圈内的为加拿大国旗。
1922年-1957年的加拿大国旗
自12月10日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以来,金奖油画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好评。然而近日有读者致电本报,指出该画有一处明显硬伤——原本在1965年才公布使用的加拿大“枫叶”国旗,却出现在了这一表现1945年中国陆军总部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历史场景的画面上。记者就此事采访相关人士,各方反应不一。
作者——无奈
缺乏当年资料,选择含糊处理
记者找到《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的作者、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画家陈坚时,他的反应十分平静。
陈坚向记者介绍,为了烘托受降仪式的气氛,在基本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比如,原本受降仪式是在礼堂内部举行的,现在则将其“搬”到了礼堂外;会场正中的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国旗下增加了仪仗队;战胜国国旗本来立在甬道两边,现将其描绘在了画面两侧。
对于记者提出的“硬伤”疑问,陈坚的解释是:该作品创作历时十多年,受当时客观因素的限制,资料寻找非常困难。另外,作品旨在表现纪实性、纪念性,将创作重点放在了主要人物的刻画上,其他因素的考虑稍微欠缺。
当记者问陈坚是否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时,他感到非常无奈:“其实我当时也知道‘枫叶旗’是加拿大1965年时才开始使用的新国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含糊处理。我也知道将来总会有观众对此提出异议,但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应该算是一个遗憾。”
主办方——无所谓
只是技术问题,评委无任何责任
记者找到本届画展总评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朱乃正。这位曾经创作过《屈原颂》等新中国经典油画的著名画家,对此的看法很是无所谓。他认为这只是艺术创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作者没有完全准确把握资料。
当记者提出,评委在评审过程中是否应对艺术之外的其他方面把关时,这位老艺术家显得有些激动。他说,如果说到责任,应该只是作者一个人的,评委没有任何责任,媒体对此纠缠没有任何意义,纯粹是炒作!
本届画展总评委会主任委员靳尚谊和朱乃正教授的观点基本相近,只是语气平和了许多。他同样认为,这只是技术层面小问题,并进一步说,油画颜料的覆盖力非常强,修改太容易了。
当记者问哪些方面是这张作品的获奖原因时,靳尚谊的解释是:作品画面较大、人物众多、艺术处理手段很不错;题材选择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历史事件,艺术表现颇为严谨,基本符合现实主义评价标准。
业内——遗憾
美展好作品太少,宣传应切合实际
有三十多年经验的资深业界人士认为:本届美展可圈可点的作品实在太少,创作心态浮躁。作品出现这样的硬伤实在不该。
对于其他几件金奖作品,该人士认为缺乏内容,过于强调形式感。他说,现在主办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就金奖国画《物华》引入丙烯这一点进行宣传,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吴冠中、袁运甫就开始采用此法,现在不过是“炒冷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的话证实了该业内人士的后一看法。
袁教授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创作机场壁画时,最早使用了丙烯,是荷兰的‘伦勃朗’牌,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后来,我和吴冠中亲自带着样品到天津,希望国内能有厂家生产丙烯。终于,在我们的倡导下,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上海相继开始生产丙烯。”
记者问将丙烯引入国画到底有多大意义,袁教授说:“丙烯可浓可淡,将其引入国画,画法本身并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无非是颜色更多,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丰富了。”
信报记者孙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