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新大众哲学》摘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之三

  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有机体”(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名叫《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很有意思。在温暖的春天里,青蛙在池塘的水草上生下好多圆圆的卵。池水变暖,这些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了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想起自己的妈妈,开始到处寻找。鸭妈妈告诉它们,“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小蝌蚪误把大金鱼当作自己的妈妈了。大金鱼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小蝌蚪就把白肚皮的螃蟹误认为妈妈了。螃蟹告诉它,“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小蝌蚪又把四条腿的乌龟当作妈妈了。乌龟说:“你们的妈妈穿着好看的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小蝌蚪终于在池塘边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一只青蛙。可是,小蝌蚪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和妈妈长得不一样呢?青蛙妈妈告诉它,等过几天,它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又会长出两条前腿;然后蜕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青蛙了。

  青蛙与蝌蚪在形态上的差别如此之大,也难怪蝌蚪再三认错妈妈呀!这篇故事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青蛙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蜕掉尾巴—换上绿装。在自然界,许多生物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植物由种子萌发、生成幼苗,再到发育、开花、结果。在每一阶段上,每种生物都有其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一样,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例如,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在总体上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归根结底就是经济社会形态。

  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出发对社会形态加以考察。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社会经济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着整个上层建筑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密切联系,并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只有从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才能把握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既把握生产力的脉搏,又把握上层建筑的性质。俗话说,“打蛇打七寸”,“七寸”之处是蛇的关键部位。经济社会形态就是社会形态的“七寸”之处,它既与社会形态其他部分相联系,又是社会形态的核心部位。社会形态说到底就是经济社会形态。

  所谓经济社会形态,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我们要“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具体而言,社会形态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有机体。恰如一个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的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体。

  ——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有机体的坚实“骨骼”。社会经济结构指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社会经济结构是不断发展的,在特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高级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取代低级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就属于这种质变。某一社会形态中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存在着部分质变。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

  ——社会政治结构是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保证,是社会有机体的“器官”。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维护社会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如果说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那么社会政治结构恰如社会有机体的“器官”,社会有机体主要通过这一“器官”来保证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行。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往往是分散地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较大范围的统一的活动。这就需要一种超经济的力量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这种超经济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政治的力量,体现为社会政治结构。正是由于社会政治结构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引导,社会经济活动才能在较大范围内协调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资本主义政府往往运用、发挥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制性,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保证社会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

  社会政治结构不像社会经济结构那样通过物质利益的引导,也不像社会意识结构那样通过思想文化的说服或感化影响,而是把人们的政治交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甚至直接依赖于暴力。凭借这种暴力,就可以通过强迫的方式使人们服从特定的政治制度。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机构与设施,比如国家政权、军队、法庭、监狱、警察,等等。这些机构和设施是为了维护现有的社会形态,压制之前的社会形态和将要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形态的力量只有强大到超过当前社会形态的力量时,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我国近代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主张,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且先天不足,难以同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力量斗争,结果是戊戌变法“六君子”断头北京菜市口。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比封建社会形态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是在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超过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水平时,这种代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

  ——社会意识(文化)结构是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血肉”,渗透到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社会意识(文化)结构指由各种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包括文化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是具有确定规范的意识、文化的联结方式。这些意识(文化)实际上代表着和反映了社会各个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往往会借助自身所掌握的政治结构来宣传自己的阶级意识、自己的文化,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即便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也不例外。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企图通过各种思想文化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9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意识形态力量进行的颠覆,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我们不仅要阐明自身社会形态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而且要反对破坏自身社会形态的思想理论观点。社会意识(文化)结构对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的反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是帮助形成、巩固和发展自身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另一方面是同对自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有害的因素作斗争。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