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社会功能化与认知构架的制约性关联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Alfred Sohn Rethel 1899-1990),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忠实的同路人辈子被关在学术圈认可的门外。他花了68年写成的不被世人所知的书---《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鲜为人知的文本。我们这里面对的文本,是索恩·雷特尔作为本书附录一在1936年写给阿多诺的题为《功能社会化理论草案》的一封信。根据时间线索判断,这封信也应该是索恩·雷特尔自指为《卢塞恩草案》的主要内容。依他后来的说法:“这封信,正如我当时所有的草稿那样,只能说是自我澄清的一个阶段。”在这封信中,索恩·雷特尔已经把自己从1921年开始思考的先验主体与商品形式关系的问题直接与马克思1845年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合起来,并使马克思新世界观中已经萌发的实践认识论构境意蕴得以生长和视阈深化。从文本的思考构境意向中能看出,1936年索恩·雷特尔的第一个理念构境点是,社会功能化的剥削关系决定了现代性认知结构的机能,这也是他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康德命题的第一个尝试性答案。

  一、 伪自在的认识归基于历史性实践

  索恩·雷特尔告诉阿多诺,自己长期思考的问题构想基于两个本质性的洞见。将自己的认识直接指认为“本质性的洞见”,也是需要勇气的,这能看得出索恩·雷特尔此时的理论自信。一是认识的历史发生缘起于与实践的断裂;二是人类的文化史与人类剥削关系史同体发生。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洞见”。

  整个独立的且带有逻辑自律外观的理论的历史产生,也就是说任何唯心主义所理解的“认识”的历史产生,最终只能从社会存在的实践中一种独特且极其深刻的断裂出发才能得到解释。一般来说,这是与一种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洞见相符的:人类理论的所有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回溯到人类实践的问题上去,从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便可概括为,理论问题可归基于实践中的奠基性问题,即归基到矛盾之上。

  乍听起来,这很像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那个著名观点,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其实不然,依我复构的思境即海德格尔式的归基论,索恩·雷特尔这里批判的观念独立论正是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差异中指认的存在者假象,一部独立的形而上学史不过是与存在本身的深刻断裂后被石化了的存在者之尸,索恩·雷特尔让认识归基于实践的地方,海德格尔叫关涉(Sorge)。与传统解释框架中的认识论不同,索恩·雷特尔理解的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观点并没有坚持简单的反映论,而是主张一种实践目的指向。在海德格尔那里,叫“何所向”。所以,他直接向收信人阿多诺求证,马克思“完全不是对一种新的本体论或初始哲学的设定”,他的新唯物主义不再简单地承认抽象的物质本体论。这正是阿多诺后来在《否定辩证法》中确认的重要观点。他更极端的说法是:一切企图建立某种“第一性”哲学的做法都是非法的。阿多诺反对过去一切本体哲学、主义哲学和体系哲学。这当然包括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只要是遵循一种“基础概念以及内在思想的第一性”原则,均在此矢所射之靶心内。

  索恩·雷特尔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中并没有抽象的物质本体论,而只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出发点,也由此才会建立起始终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历史的认识论和自然观。由此,不仅非历史的抽象物质决定精神的旧唯物主义命题是非法的,而且离开了具体社会存在制约的抽象哲学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也是非法的。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