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新媒体粉丝经济:逆袭传统与互动递进

  伴随大众文化兴起,粉丝这一群体及其消费行为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文化学者陶东风在《粉丝文化读本》中定义:粉丝,是围绕特定个体或者群体,进行有组织的传播行为来参与粉丝行动,以及全体标签建构,以实现需求。粉丝文化具有大众文化、青年文化等特征,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形式。粉丝文化还能产生强大的经济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造粉、圈粉造市来逆袭传统“明星制造”的规范、偶像生产如何与粉丝消费在互动中实现共进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新媒体时代造星模式的重塑

  本文探讨的粉丝经济,特指构建在粉丝和明星偶像关系中,围绕偶像及其相关内容、产品的经营创收和资源整合拓展。在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结合社群效应,逐渐发展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粉丝生产力与文化工业的互动,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当下,粉丝群体的活跃度和话语权都在提升,市场运作中加入了对于粉丝的消费能力、生产能力和传播力等因素的考量,粉丝经济十分兴盛。话题的热门程度、各类热点的支持度、应援规模等都可以成为市场的评价标准,偶像不再需要通过影视、音乐等作品的奖项与质量这些传统的评价维度获得认可,或者通过“经典作品”来确立名声、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权威生产”的模式有所松动。

  新媒体环境下,要实现情感资本的不断增值,平民化、专业化和情感化是粉丝经济的重要元素。对于符号价值和情感价值大于实用价值的粉丝经济消费者而言,当下的“养成”偶像,是在重复消费兼具平民、情感、专业三个重要元素且保障消费情感递增的商业模式。偶像成长初期稚嫩青涩的形象、加之奋斗不止的精神、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借助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称为“养成系”。平民化的“陪伴型偶像”契合情感包装的规则,黏性高,且具有递增感。把“偶像”的成长过程作为卖点,使粉丝产生“与偶像同成长”的幻想,并且认同不断被强化;一旦偶像被话题引爆走红,粉丝的热情也随之爆发,自发宣传、维护偶像,如同维护自己的成长;占领微博话题等新媒体领地、引发话题、组织活动、扩大影响,继而倒逼主流娱乐圈关注粉丝话题,成为从网络逆袭传统的典型案例。

  从而,人气偶像成为热点话题,保障了他们出演作品的收视率和票房,甚至受争议的影视作品都在粉丝力推下占据一席热点,赢得热门话题和高点击率。粉丝作为偶像成长史中不可或缺的“功臣”,坚信自己话语权对于偶像成长有不可磨灭的帮助。而商业公司也摒弃曾经只打造明星光环的手法,极力塑造出偶像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粉丝支持的形象。在这种情感的投射、再造和反射中,商家对偶像及其衍生商品不断重塑,使粉丝不断增值情感资本。至此,从形象包装、价值观输出,到商业变现和资本增值,形成了一个循环。

  作为情感表达的粉丝消费

  当代青少年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和宽松,他们自称痛点之一在于寡淡、“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在偶像身上,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愿望出现了反转,在为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也给自己贴上了绚丽的梦想标签,从而将这种情感和消费习惯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宗教式热忱是粉丝情感表达的重要特征,激情、不求回报、情感忠诚和无私奉献。甚至有一些粉丝通过收藏偶像的限量版商品,放置在特别的地方收藏,并伴有仪式性表达。在偶像生日或其他纪念日,粉丝们举行线上线下的狂欢,使用独特的着装、标语,甚至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同时,在社群媒体时代,他们想办法组织活动,扩大偶像的影响力和组织规模,都是仪式性的行为。交往行为开启了粉丝的信息渠道,从而进一步维系情感表达——消费行为。在对自己粉丝身份维护的同时,满足归属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获得情感归属。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