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儿女 回不去的老家
12月16日下午,新狮街道柳湖社区的活动室里,一群说着南腔北调的老人,正跟着大学生志愿者学做手心脑保健操。“非常满意”“非常感谢”……对于年轻人的热心陪伴,老人们充满了感激,这是他们在异乡漂泊中获得的意外的“惊喜”。
连日阴雨,活动开始时阳光忽然露脸。老人们笑着参与活动,真诚地分享经历,也难得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要等儿女放假,要等孙儿午睡,但现场还是有两名老人把外孙、孙女带在身边。
过去人们常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现在“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情况越来越多。人到老年背井离乡,追随子女到异乡,这样的老年群体被媒体称之为“老漂族”。据报道,中国现有近1800万名老人这样“漂”着,其中专程去照顾孙辈的比例高达43%。他们在校门口熙熙攘攘的接娃大军里,在菜场川流不息的买菜人群里,在小区广场上抱着孩子遛弯的老人里,却不在当地医保的报销范围内,不在社区老年服务的登记名单上。
有人说,他们是漂泊者,年纪大了还要离开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也有人认为,他们并不孤单,只是还不适应,至少子女就在身边,还能弄孙为乐。随着“老漂族”群体日益庞大,如何关爱这个群体,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已经为许多人所关注。
A 老漂“归”来,因为二宝来了
柳湖小区是金华“老漂族”较多的小区,但说到具体的数字,一名姓李的社区工作人员摇了摇头:“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都不会来社区登记,因此我们很难统计。据粗略估算,小区住户中有外地老人来帮忙带孩子的比例应该已经超过50%。”由于当前社区管辖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加上社区管理事务本身十分繁杂,鲜有社区主动统计区域内“老漂族”数据,也极少对他们的需求进行专门研究。
62岁的鲁阿姨是江西人,2009年孙女在金华出生,她便过来帮忙。一转眼,孙女都上小学三年级了,鲁阿姨也成了柳湖小区的资深“老漂”。平时,在小区里进进出出,她常和邻居们打招呼,但是出了小区,她就没有熟人了。在金华生活的近10年里,鲁阿姨很少走出小区,活动半径不超过2公里。
鲁阿姨算是小区里比较惬意的“老漂”,因为孙女大了,她不用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紧绷着神经像陀螺一般围着孩子转了。孙爷爷夫妇从山东莱芜到金华还不到1个月,生活得就不太自在了。
首先是气候不适应,北方这个时候已经开暖气了,而南方的湿冷就算开了空调也无法调和,更重要的是,开空调产生的电费也不符合老人们的消费习惯。其次是吃得不习惯,山东的馒头又大又实有嚼头,金华市场上买不到,老人们只能自己动手。早晨5点,孙爷爷夫妇就起床了,简单洗漱后就开始做早饭。取出前一天晚上发酵的面团,揉按搓切、上笼开火。两岁的外孙女不喜欢吃馒头,要为她再煮一小锅白粥。
8点左右,女儿和女婿吃完早餐离开,孙爷爷带着外孙女下楼遛弯,孙奶奶在家里收拾碗筷、打扫房间、清洗衣物。两个小时后,孙爷爷会带着外孙女和菜一起回来。孩子正是蹒跚学步的时候,孙爷爷不敢大意,就怕出了意外对女婿不好交代。孙奶奶也坐不下来,忙完了家务,就差不多要准备中饭了,她和老伴啃个馒头,配点蔬菜就能凑合,外孙女的伙食可不能将就。于是,和面、剁馅、擀皮、包饺子……萝卜猪肉馅受到了外孙女的捧场,看着她连吃6个水饺,老两口心满意足地笑了。
午饭后,要哄孩子睡觉,哄完了还得陪着,不然外孙女就容易惊醒。孩子睡醒了,又要开始准备全家人的晚餐。
孙爷爷夫妇的山东口音重,他们也听不懂很多邻居说的话,倒是外孙女鹦鹉学舌适应得快,说话口音里已经有了山东腔。女儿和女婿似乎并不喜欢这一点,尽管他们都是山东人,在交流、教育的过程中,常常纠正孩子的普通话发音。“来这里之后,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外孙女转,除了买菜,连家门都不太出。不习惯啊,这两天我们已经开始盼过年了,到时候全家人就可以一起回老家了。”孙爷爷说。
7年前,于阿姨夫妇和孙爷爷老两口的状态差不多,不到65岁的两位老人来到金华帮忙带孙子。带了一年多,老家的公公生病了,于阿姨和丈夫就回到湖北老家照顾老人去了。两年后,公公去世了。没多久,媳妇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于阿姨老两口又“漂”回了金华,他们的年纪更大了,任务也更重了。儿媳被单位外派到新加坡工作,儿子正处于事业冲刺阶段,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就更多地落在了这两位七旬老人的身上。
“带老大时觉得还好,带老二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但我们喜欢孩子,心里是非常高兴的。”12月16日,社工和志愿者来小区组织老人活动,于阿姨很感兴趣,但小孙女不愿在活动室里待着,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被抱着。于阿姨和老伴到了活动现场,却只能在门外用志愿者给的气球逗孩子玩。
B当老漂的子女也成了老漂
“老漂”们在家乡多被视为“子女有出息又孝顺、老人进城享清福了”。在城市生活的同时,他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等不合拍、不协调,觉得自己说不好普通话,跟子女之间有代沟等。关注到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金华市乐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为他们设计了一个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公益项目,并争取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创投资金。
社工和志愿者走进社区,引导“老漂族”走出家门,在倾诉和聆听中走近邻居,在丰富的活动中增进情感。他们虽然年轻,却懂得老人们的细腻和敏感,每次活动都设计得很走心。短短两个小时的活动,从签到到告别的每一个环节,社工和志愿者会与每一名老人亲切互动,他们要记住老人的姓名,要细心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反应,以便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就拿16日学做心脑保健操为例,20位老人的身边有6名志愿者陪做,“穴位在这”“力度别太大”“要不要喝点水”……在这么多年轻人的呵护下,老人们一个个敞开了心扉。
沈爷爷今年79岁,10多年前为了照顾孙女,和老伴从义乌搬进柳湖小区。儿子和儿媳工作忙,孙女在6岁前都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祖孙之间的感情很深。然而,孙女6岁那年,儿子离婚了,孩子跟着妈妈离开了。“每年孙女的生日、春节,我都给她准备了红包,但到现在都没有送出去。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和孙女见一面……”
“我特别喜欢这些志愿者,我太孤独了,去年一年里,陪我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些志愿者。”84岁的钱奶奶老家在兰溪,丈夫在10多年前因病去世后,她就卖了老家的房子,跟随小儿子住到了柳湖小区。钱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家里已经有了第四代,可四代不能同堂,钱奶奶反而更寂寞了。
“我一天到晚都是一个人,一天到晚啊。”钱奶奶说,孩子们都有出息,也不是不孝顺,只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大儿子一家在兰溪,大孙子一家刚刚来看过她,送来了很多生活用品,听说她要参加社区活动,还开车把她送了过来。与孙子聊天相比,钱奶奶更喜欢社区活动的热闹,“跟他聊每次都是‘身体好不好’‘需要买点啥’,不像和大家在一起这么热闹,还能说说心里话。”
钱奶奶的小孙子在南京工作,结婚生子后,小儿子和媳妇就去了南京。女儿一家的情况也类似,去年定居北京的孙女结婚了,今年孩子出生了,女儿和女婿已经搬到了北京帮忙照顾了。“我已经没有能力为下一代服务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对他们做贡献了。”钱奶奶不疾不徐地介绍着自己的情况,对于自己的独居生活,她坦然接受着。她说好在身体还好,生活还能自理,就是遛弯时不敢走出小区了。
钱奶奶参与乐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项目后,社工和志愿者每周会到她家进行志愿服务。“他们每个星期都来看我,比我的孩子来得还勤快。我不需要他们帮我干活,陪着我聊聊天,散散步,我就很高兴了。”
C 抱团取暖让漂着的心定下来
“明天我来陪你!”钱奶奶话音刚落,圆桌边的王阿姨便喊了起来。她是钱奶奶的邻居,从吉林来金华带孙子已经有7年了。看着钱奶奶一个人进进出出,王阿姨经常热心地跟她打招呼,有时候也会陪她走一段路,一来二去两人就熟识了。听说钱奶奶家里的情况后,王阿姨更心疼老人了。
乐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柳湖社区围绕“老漂族”展开的活动已经持续了1年,在提供丰富多彩的“解闷”方式的同时,社工更希望帮助老人建立一个稳固的朋辈互助体系,也就是让“老漂”们互相熟识、抱团取暖。
对一些“老漂”来说,人虽然搬到子女身边了,精神需求却没有被满足。段阿姨是辽宁人,来金华之前,她几乎没有犹豫,“漂就漂呗,总比在家当空巢老人好。”但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后,她仍然觉得寂寞。“他们都很忙。回来后,要么看电视、玩手机、逗孩子,要么还要忙工作。我理解,他们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说话很正常。”其实老人心里就想孩子多陪自己聊聊天,说什么都好,但“你再陪我聊聊天”这种话她又说不出口。
“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将这些‘老漂’个体组织起来,让他们可以走出家门、坐到一起,相互认识、增进联系、团结互助与共同行动,是最为迫切也是最有效可行的路径。”“乐福”社工黄凤英介绍,从2017年2月以来,他们已经为柳湖小区的“老漂”们组织了10多次交友活动,这些老人的生活慢慢发生了变化。
“老漂”们从最基础的相互认识,到在养生讲座上踊跃答问,再到积极参加社区纳凉晚会、兴趣小组,渐渐有了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和融入城市的需求。在“家乡故事会上”,老人们从自己年轻时候的奋斗讲到晚年生活的心态,分享着平时对子女都说不出口的心里话。在绿植交换活动上,老人们把礼物送给新交的邻居朋友,他们互加微信、一起合影,相约一起买菜、接送孩子。在“寻宝大赛”活动中,老人们分工合作,组团比拼,既愉悦了身心又增进了友情。再后来,“老漂”们有了羽毛球队、广场舞队,有不少老人还开始姐妹相称了,老人的子女们也察觉到了他们变得开朗爱笑了。如今,社工组织针对“老漂”的常态化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但这些老人的互动活动才刚刚热闹起来。
“以前我连门都不想出,现在和‘老姐妹们’一起就不一样了。周末孩子们有空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到附近去玩玩,浙师大、尖峰山、双龙洞都去过了。”从吉林来金华的王阿姨说,抱团取暖让老人们漂着的心安定了下来,如今,她走在社区里随处可以碰到熟人,见面都打招呼,“感觉心情开朗多了,生活比之前有意思”。“我儿子去年在金东区买了新房,虽然那个小区的硬件条件更好,可我不愿意搬过去。在柳湖我还有熟人,搬到那里,一切是不是又要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