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报2015年07月16日A15版:文化视点
我要订阅
唐山话“唱”进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目前已完成滦南、迁西两个片区的方言采集有关专家表示,保护方言越早越好
从马季嘴里的“宇宙牌香烟”,到赵丽蓉老师总也说不对的“司马光砸缸”,再到郭德纲的“忒好咧”(《九艺闹公堂》)、“介边脱”(《大登殿》),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欢笑。除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外,像唱歌一样的唐山话也为表演增色不少。
如今唐山话“唱”进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7月7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河北库建设部分试点预验收工作在唐山进行。作为试点城市,目前唐山已完成滦南、迁西两个片区的方言采集,古冶片区、玉田片区的预计在年底前完成。
为何选择唐山?
唐山语言文字工作基础好
河北方言内部差异挺大的,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为什么选择了唐山作为数据库建设的试点呢?
唐山市教育局示范教育处副处长、语委办副主任马志成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唐山的语言文字工作基础很好,在全省一直领先。“比如,我们2006年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二类城市的语言文字达标,2010年,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也做完了。我们还组织朗诵艺术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在全国小有名气。去年,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主持的一个座谈会上,唐山被点名参加。”
在方言方面,马志成介绍,2006年唐山就开始做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课题,正好吻合了后来国家语委组织的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于是,河北省语委点名唐山为河北库的试点,“实际上(方言研究保护工作)我们已经做着了”。
音调有趣、词汇独特、儿化音灵活
选择唐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唐山方言的独特魅力。
唐山方言声调偏低,还有独特的儿化音,听起来像唱歌一样。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唐山试点调查团队成员刘伯群告诉记者,在唐山方言里,一、二声均读成平调,三声虽然有音调变化,但是比标准的普通话稍低一些,四声是降调,但降不到底。在声韵母上,有些发音习惯加上前鼻音“n”,比如“棉袄”用唐山话读是“mian nao”。
最有趣的是儿化音,刘伯群说,迁安、迁西两个地区的儿化音发不好,除了两迁,其他唐山方言中儿化音非常普遍而灵活。“从普通话的角度,儿化音用在名词后面比较标准,但是唐山话里动词、形容词也儿化,比如‘这儿离着火车站不远儿,咱们走儿去吧’、‘这橘子忒甜哪,你吃儿它吧’。”
另外就是唐山方言里独有的词汇。比如“花插着插花着”是偶尔的意思。百货大楼你去(音“气”)过吗?我花插着就(音“揍”)去。在滦南地区,“扯票”是撒谎、瞎掰的意思。
这些独特的词汇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刘伯群告诉记者,每个方言区都有一些独特的词汇,都觉得自己的词汇很有表达力,但在他看来语言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使用习惯罢了。
刘伯群说,普遍偏低声调、独特的发音方式以及有浓烈地域性的方言词汇,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乐亭大鼓、唐山皮影、评剧等地方曲艺,在全国也深受欢迎。
采集如何进行?
按调查手册要求来选发音人
马志成介绍,两年前唐山被指定为试点城市,启动仪式过后,唐山就成立了一个团队——唐山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团队,成员是从两百多个普通话测试员中选出来的精英骨干。调查团队成员根据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手册》,严格规范地进行着方言的采集工作。
手册里各项工作安排都非常细致,调研、录音、录像、发音人等所有程序都有严格的标准。比如发音人细分为:老年男发音人、老年女发音人、青年女发音人、青年男发音人、地方普通话发音人。发音人的标准也很细致,老年发音人要求1950年以前出生,初中文化(学历不要太高,接受教育越多普通话越好),土生土长,若干年没有离开过当地等,以保证发音的原汁原味。
发音人主要通过电台、电视台做广告征集,或者到主要街道人员密集的地方发传单登记,现场报名。马志成告诉记者,每个报名点都有四五名语言文字工作干部配合整个调查团队工作,“他们先挑选四五十人,然后调查团队再去好中选优。”
为达录音标准建多媒体中心
确定了发音人,经过培训再正式录音、录像。“发音人需要录1000个字、1200个词、50个句子的发音,还要录40分钟对话,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规定的一个是自选的。”马志成说。
录音、录像的标准也很高:录音时噪音必须小于-60,有一点杂音都不行;录像全是高清,音量保持在-18到-6之间。马志成告诉记者:“为此,唐山师范学院投资500多万建了一个多媒体中心,连话筒都是专用的。”
马志成介绍,光录音就得十几天,录完后,还有大量后期编辑工作。比如用国际音标注音,根据音标,外国人也能读出唐山味。还有一些汉字转写工作,比如太阳,有的地方读日头,文本就得写日头。
方言现状如何?
老人说方言年轻人听不懂
方言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但在采集方言的过程中,调查团队的成员发现,现在的方言跟过去已经大不一样了,很多方言词汇自行消失了。马志成告诉记者,老年组发音人说话,青年组发音人根本听不懂。
刘伯群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出门在外打工做事,喜欢用一种更方便、准确也更时尚的公众语言,也就是普通话。古人能做到少小离家老大回时依然“乡音无改”,现在的年轻人却在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后,逐渐疏离了方言,一些很有特色的方言词汇已经不会说不再用了。方言是通过代际传播的,这一代人不说,到了下一代,方言就没了。
我国从1955年开始推广普通话,这个政策被写进了宪法。刘伯群认为,在一些环境中,不用标准的中介语言是不行的,但在日常交往、家庭生活中,方言有沟通乡情和感情的作用,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适合什么样的场合就用什么。
语言不只是交际工具,也具有文化属性。对很多人来说,它还是难以割舍的乡愁。每一种方言的衰弱、消亡都令人扼腕叹息。现在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抢救方言迫在眉睫,“首先得把它保护起来。这个工作越早越好,越早越全面。”马志成告诉记者,保护方言不是为了推广,不是为了鼓励说方言,方言怎么开发利用是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办。
■文/本报记者张翠平■制图/李会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