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视点

以“自己人”的眼睛看中国:西班牙摄影师举办十年在华回顾展

    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栾翔)从清晨校园操场上埋头苦读的学子,到被时光遗忘的昔日繁昌,从女性宣示自我认知的奔放张扬,到一个用浅显的比喻表达的小小抗议……近日,由6位旅居中国的西班牙摄影师联合举行的“输入——近十年西班牙摄影在中国”展览在北京开幕。

    “我不是一个观察者,也不是游客。我在中国生活,我是以中国方式生存的群体中的一个个体,中国存在于我周围的一切之中。”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的卡洛斯·塞巴斯蒂亚对新华社记者说。

    自多年前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到现在已然游刃有余地用汉语同影展观众交流,塞巴斯蒂亚说自己在中国最大的感触是“变化”:“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变化得如此之快,让我常常保持在一种惊愕的状态。”

    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同迅猛怒浪,将浸淫其中的人们不断向前推进:更新的、更大的、更好的、GDP更高的,人们不断地追求着,向前走得太快就往往忘记了回头。

    “于是我想要去回头看看我们留下来的东西,那其中留存的我们生存的痕迹,或许能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来时的路。”塞巴斯蒂亚说,解释自己以“遗忘”为题的作品:一面荒废许久的墙上仍然挂满了各种木质模具,尘埃厚积,久无生气,但一缕斜阳依旧不偏不倚地映射入锈钝的门户,照亮了一把静待惘然的旧坐椅,悄无声息地回忆往日熙来攘往的鼎沸荣光。

    “我希望像那些胡同里悠然自得打着扑克、晒着太阳的老人贤者一样,在不断变化的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步调,免得忘掉了自己。”塞巴斯蒂亚说,他觉得这个城市里的生存者们好多都该像这样,停下来那么几秒钟,回想一下几乎被自己遗忘的自己。“不,不是为了怀旧不能自拔,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着前进。”摄影师说。

    长卷发齐腰、眼睛碧蓝的吉塞拉·拉佛尔丝被不少中国观众认为“与其说是摄影师,不如说更像模特”。这位西班牙美女原本拿到奖学金要去柏林或者巴黎留学,却因为其他国家额满阴差阳错、懵懵懂懂来到了北京,而今已经三年过去。

    她承认,在北京生存让以往内向、含蓄、精神世界闭塞的自己被迫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外向型成长。“我变得更开放,我学会更多地同内心之外的世界交流,我开始走出了自我,走进了生存的现实。”她说。

    作为由关注自身到同他人进行交流的证据,以往专注于自我肖像创作的拉佛尔丝没想到自己会开始拍摄“别的女人”:她的作品中,像她一样年轻而严肃的中国女性从黑白影像的深处望着观众,进行了一场无声而响亮的诉说。

    “她们既是她们自己、同我完全不一样的存在,也是我在这一场生存中不断寻找的自我。”不擅长言辞的拉佛尔丝努力地解释。

    一幅作品中的女性背对观众,黑色长发中漫漫萦缠着没有一片树叶的虬枝;另一幅肖像的女性面无表情,脸、脖颈的光滑肌肤上,突兀蜿蜒着一脉尖锐凌厉的蔷薇棘刺——这一系列作品被艺术家命名为“起源”。

    “在北京我才真正认识了自己,认识到了以往被自己视作理所当然的那些东西的珍贵。”拉佛尔丝说,北京让她体会到了对晴空、碧海、澄澈的溪流、明媚的艳阳、碧绿原野山谷等自幼司空见惯的美好事物无可抑制的思念和焦渴。

    此次展览的策划人苏珊娜·桑斯告诉记者,所谓“输入”,指的是这些艺术家们在中国的生存环境中所经历的磨砺与升华在不同的创作中产下的结晶。所有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不是在中国拍摄,也不是拍摄了中国,而是在于它们的诞生,都是藉由精神或者生理层面上“中国”这一存在对艺术家施加的影响。

    在所有作品中,以经营艺术空间为职业的中国观众阿拉基评价说,最喜欢的是迪亚娜·可卡的一幅以倒立劈叉的姿势展现女性下半身肢体之美的裸体自拍作品,模特的艳丽的红鞋、橄榄色的肌肤和背景中冷峻的石墙形成了强烈的色差对比。“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阿尔莫多瓦(西班牙著名导演)的作品,非常西班牙。”他评论道。

    对此,北京某高校电影系的一位女学生表示赞同。另外一幅霍尔克拉的作品表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学子背着书包戴着耳机在操场上诵读英文的形象,让她感觉到,原来自己看过太多太久以至于认为平凡无奇的普通形象,在另外一个人眼中或许奇妙而不可思议。

    本次展览由西班牙驻华使馆联合北京凹凸空间举办,对公众开放到4月17日。

[责任编辑: 白羽 ]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