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时报数字报刊平台
备受关注的“爱·益·家”首届南海妇儿家庭创新公益项目大赛成果展前日举办,10个获得资助的入围项目逐一亮相荧幕。申报方展示了项目围绕妇儿家庭和特殊群体需求提供的服务内容,并对创新成效和经验做法作了分享介绍。
三个在末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的项目名单公布,获大赛主办方南海区妇联授牌表彰。一批为项目实施出钱、出力的南海女企业家获授“热心公益女企业家”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嘉明现场为其颁奖。
此次大赛,南海区妇联首次采取定向众筹方式鼓励项目创新,扮演“红娘”为女企业家和社会组织牵线搭桥,给项目引进资金、对接资源,促成跨界合作。而由此探索出的“妇联主导,社会参与”妇儿服务新模式,也将让更多有需求的妇儿群体受惠。
搭平台
办项目筹资会助女企业家与社会组织“联姻”
去年9月伊始,区妇联启动了首届妇儿家庭创新公益大赛,广发“英雄帖”,以开放式的姿态面向社会有志于服务妇儿家庭的社会组织征集项目方案。
大赛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热捧。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主办方收到了47份公益项目方案,涵盖关注妇女健康增能、外来工家庭本地融入、儿童性教育、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关爱帮扶形式丰富多样,让人眼前一亮。
“七色花”脑瘫儿童家庭支援计划便是获大赛资助的十个项目之一,也是区妇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首批服务项目。其项目负责人、从事特殊儿童康复服务近10年的温远霞说:“女企的加入,为我们解决了资金缺口的燃眉之急,她们不仅出心、出资,还出了行动,非常棒!”由于女企对“七色花”脑瘫儿童家庭支援计划的注资,更多脑瘫患儿家庭获得了社会帮助。
主办方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专家、资深妇女工作者等组成专家评审团,对申报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最终甄选出10份需求导向充分的服务方案。“七色花”脑瘫儿童家庭支援计划等10个项目突围而出,分别得到1万元资金支持。
不仅提供经费支持,区妇联这次还当起了“红娘”,筹办了一场为优质项目“吸金”的“公益-女企对对碰”项目筹资会。在这个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平台上,10个入围项目的负责人化身“产品推销员”,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身的优势与精华,游说女企业家们给予资助。经过充分的展示和沟通,所有项目均与女企结对成功,获得不等额的资助,10个项目共筹集到28万余元落地资金,全部达到或超过了项目的资金募集预期。
新探索
激活创新力量促妇儿事业加速发展
在成功举办的“公益-女企对对碰”项目筹资会上,区妇联、区女企业家协会、社会组织代表以及负责资金监管工作的南海区慈善会四方正式签约。随着配套资金的到位,今年1月起,10个入围的妇儿家庭项目步入了为期半年的落地实施阶段。
从早前举行的大赛末期评估活动来看,各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千秋,成绩显著。其中,“微创业妇女空间”“‘艺显真我’——儿童成长支持计划”“‘家·智慧’妈妈健康增能计划”三个项目倍受评委青睐,专家评审团一致认为其在促进妇女微创业和提供事实孤儿发声平台等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前天的成果展上,主办方公布这三个项目获评“优秀”。
“三个都是小而精、小而美的项目,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好点子,真正帮助到不同成长阶段的家庭解决问题,评审的过程有些项目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南海区社联秘书长黎玉婷认为,社会组织的自身潜能和创新活力在大赛中得以极大激发。
这是南海激活社会创新资源和力量的一次成功尝试。大赛获得了59名女企业家、40多个社会组织和7个镇街妇联的共同参与,引起了社会对妇女儿童工作的广泛关注。“亲身参与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中,更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广东新怡内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爱群如是说。
“我们希望以此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妇儿公益服务,单靠妇联不能够把所有潜在的社会需求挖掘出来,要充分挖掘各个群体的需求,不能不借助社会组织视角。我们想通过大赛搭建一个双方对接的平台,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妇儿事业的发展。”区妇联主席何敏仪表示。
可复制
为长远发展“建模”破解妇儿服务难题
群团组织搭台,公益伙伴唱戏。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此次大赛取得双赢的效果: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又发挥了妇联、女企业家、社会组织的优势,搭建社会组织、女企业家协会联动的平台,合力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比如,为了赢得扶持资金,参赛的社会组织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力求取得最好的服务效果,覆盖更多的服务人群,社会组织的整体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温远霞就表示,通过链接区女企业家协会,项目可以为家长提供再就业机会、实用技能讲座等,搭建了完善的交流活动平台。
从全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热衷于做公益事业的地区,大部分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先行发展,意味着社会治理的压力将更大,尤其是对于南海这样的产业聚集度高、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而言,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更为迫切。
“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资源有限,我们所做的努力与妇女儿童的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牢固地获得公众信任,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妇儿事业,一直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举办‘爱·益·家’公益大赛,是我们抓住机遇、破解难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何敏仪介绍,今后将以爱益家大赛为起点,在新形势下继续探索服务新模式。
项目速览
●家·智慧——妈妈健康增能计划
向更年期妇女传授相处之道
刘彩兴(化名)来自丹灶镇联沙社区,由于在观念上和儿子存在偏差,两人常常因为生活琐事大吵特吵。而在刘彩兴步入更年期后,这样的状况更是越演越烈。“当下我就是忍不住要发火,发完火又觉得很难过……”
在结束一次社工服务,创为社工刘诗华坐下来和刘彩兴闲谈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其实,有不少社区妇女向我们反映过类似问题。”刘诗华说。于是他们决定做个调查,没想到,社区内处于更年期阶段的女性竟多达659名,其中大部分处于更年期阶段的女性对更年期知之甚少,却又被各种更年期综合症困扰着。
“加上当时乘上了创新公益项目大赛的东风,家·智慧——妈妈健康增能计划便应运而生了。”刘诗华说,妈妈健康增能计划通过知识讲座、活动宣传和个案处理的方式,向社区内正值更年期阶段的女性普及了更年期形成的生理机制,引导她们如何通过餐饮保健、情绪管理与身边的人形成有效沟通。
作为受益者之一,刘彩兴在社工的指导下,慢慢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现在要爆发前,我都先让自己冷静一两秒,再耐着性子和儿子好好说话。”刘彩兴开心地说,她的努力也让儿子有了变化,现在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冲撞自己,两人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据了解,在家·智慧——妈妈健康增能计划的作用下,创为社工服务联沙社区更年期女性达810人次。
●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
协助弱势女性重拾自信
“微创业妇女空间不仅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更为我谋得了现在的工作。”说起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参与者陆秋婵(化名)反复说,她从心底感谢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要不然,她都不知道何时才能重新融入社会。如今的她,实现了全职妈妈到职业女性的身份转变。
原来在不久前,刚刚离了婚的陆秋婵带着孩子只身闯荡南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陆秋婵很是迷茫。“之前安心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现在重新踏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很多。”陆秋婵说,因为自己没有特长和专业技能,找工作时屡屡碰壁。
正在她不知道要何去何从的时候,她遇到了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陆秋婵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营网店开始,陆秋婵在项目社工的指导下,慢慢学会了维护网店后台、掌握了销售的基本技巧,也结识了新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在微创业妇女空间的牵线搭桥下,陆秋婵成为了鸿义餐饮配送有限公司的一名业务员。“最近总监让我写一份SYD创业计划书,我尽管还做得不是很好,但是一定会努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厚爱。”陆秋婵颇为感慨地说,现在的她对生活充满期待,而这一切都是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赋予她的。
“除了提高女性的收入以外,让秋蝉这样的女性一样重新活得自信,就是我们创办项目的初衷。”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负责人梁雪敏说,经过半年的努力,项目已累计服务913人次,并促成15名受助人牵手企业走向工作岗位。
●艺显真我——儿童成长支持计划
引导事实孤儿敞开心扉表达内心
“陈姑娘,你们什么时候再开班呀,我还想把孩子送去你们那儿。”自从李芳(化名)给孩子阿强报名了艺显真我——儿童成长支持计划之后,向来寡言的阿强变得开朗许多,甚至愿意主动向她分享学校的所见所闻。
“或许是因为我跟他爸爸离了婚的缘故,内心有缺失的阿强从小就不爱讲话。”李芳说,如果她不主动找儿子聊天,儿子在家里常常就是一言不发。尽管她尝试了多种方法,但似乎就是找不到打开儿子心扉的那把钥匙。
正因如此,李芳总觉得对儿子充满亏欠。“后来无意中知道了社区有一个关注儿童成长的项目,我就赶紧把孩子送过去了。”李芳说,更令她没想到的是,阿强在接受了多次艺术治疗课程后逐渐变得开朗,甚至愿意和小朋友打招呼。
“其实除了孤儿以外,也有不少儿童因家庭缺失或其他原因存在与孤儿相似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一群体的数量更大,也更容易被忽视。”儿童成长计划项目策划者之一陈静说,项目通过绘画、艺术联展等方式,让这些特殊儿童的自我需求得以表达、抒发。
各方声音
●黄爱群南海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广东新怡内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了解到她们的真正需求。很多妇儿群体都需要帮扶,我支助了“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帮助单身特困母亲创造家庭收入。这是跟我们企业运作息息相关的,我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她们提供除了金钱之外更多的帮助。
除了我之外,女企业家协会59名成员都为项目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助。结对子的帮扶形式让我们亲身加入到帮助过程,可以挖掘受助群体的需求。如果有需要,我也会延长服务。
●黎玉婷项目评估专家评委
从成果展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项目给服务对象的生活带来切切实实的改变。女企业家不仅对项目提供了资金帮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女企业家分享他们的从商理念、成长经历和处世之道,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讲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尽管首届大赛筹得的项目资金并不多,但是这种“政府搭建平台、社工机构同场竞技、引导女企业家参与妇女公益”的模式或将成为妇联延伸手臂服务更多女性的创新模式。
●梁雪敏优秀项目“微创业妇女空间项目”总干事
像微创业这种项目,如何链接社会资源一直以来都是社工机构面临的难题。通过这次活动,拉近了我们和企业家之间的距离,这对机构日后的项目发展是十分重要也十分有利。此外,在和企业家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更加明白企业能提供的资源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付艳霞文/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周钊泷
摄影/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通讯员/陈小芳